李亚芳 :兼收并蓄的满族传统音乐 GET RSS
2007年10月7日14:33星期日  [满族历史文化]

兼收并蓄的满族传统音乐
李亚芳 
《音乐周报》 2007年第10期

  满族崛起于我国东北部的“白山黑水”之间,以“精骑射、尚勇武、喜渔猎、善歌舞”著称,民众信仰萨满教,目前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,其中以居住辽宁省的人数最多。满族原有本民族语言文字,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——通古斯语族满语支,但在1640年代满族大批入关后开始普遍习用汉语汉文。由于自然、历史等原因,满族在与主流文化互动的过程中积累下的音乐文化,既保存着本族传统,又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。
  满族传统音乐属东亚乐系,包括民间音乐、宫廷音乐和宗教音乐三类。满族人民喜爱唱歌,世代传唱的民间歌曲记录着他们的古往今来、衣食住行和喜怒哀乐,题材包括渔猎歌、情歌、时政歌、仪式歌、儿歌等,也可根据体裁划分为劳动号子、山歌和“呵咧”(小唱)。劳动号子的结构简单、旋律流畅、语言生动,主要是对以往满族人民渔猎生产、骑射生活的写照;山歌的曲调高亢嘹亮,热情奔放,有“夸山调”和对口赛式的“爬山调”等;“呵咧”主要反映满族人民的日常生活,有儿歌、摇篮曲、情歌、婚丧礼仪歌等。典型的曲目有《跑南海》《巴音波罗》和《靠山调》等。
  满族的乐器以打击乐器为主,如祭祀、跳神时用的依木钦(抓鼓、单鼓)、铜肯(抬鼓)、轰勿(锃鎯)、荒开(碰盅)、西萨(腰铃)、嚓拉齐(扎板)、哈利玛立(响刀)。此外也还有为说唱音乐伴奏的八角鼓和大三弦等。今有学者认为,我国传统器乐曲中的清代大三弦曲《合欢令》、琵琶曲《满洲将军令》以及东北鼓乐属“满吹锣板曲”的“金连锁”等,可能与满族传统音乐存在一定渊源关系。这反映出满族器乐的水平以及其对我国传统器乐的影响。
  “莽式空齐”是满族的传统舞蹈形式,“莽式”意即舞蹈。这种舞蹈主要用于喜庆、筵宴、烧香跳神和清代宫廷,民间表演时由主客男女轮番起舞,一人领唱,众人以“空齐”两字帮腔,因之而得名。目前这种舞蹈已近失传,仅音乐存有少量曲调。此外,流传于满族聚居区的儿童嬉戏歌舞和秧歌也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。
  满族人民善说书、讲故事,我国北方流传的清音子弟书(简称子弟书)和“八角鼓”说唱最初即是由满族八旗子弟创立。子弟书是一种只唱无白的“坐唱”艺术,用鼓、大三弦伴奏,讲唱的内容多取材于明清小说和民间故事,音乐源于满族的“巫歌”和“俗曲”,曾对梅花大鼓和京韵大鼓的产生以重要影响。“八角鼓”以其主奏乐器而得名,其音乐融汇了满汉民歌、说唱音乐、南北曲、地方戏曲曲牌等,兼有本民族和中原音乐文化的因素,并对“单弦牌子曲”等说唱形式以及满族戏剧形式及其音乐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。比如满族古老戏曲形式“朱赤温”和1950年代以后在“八角鼓”基础上兴起的满族戏和新城戏,都或多或少地与这个曲种发生关联。
  宗教音乐主要指满族萨满祭祀活动中的音乐,分宫廷和民间两类,学界认为这种习俗早在靺鞨时期就已风行。以往的祭天、祭祖、还愿、庆丰收等各种仪式都可举行烧香跳神仪式活动。由“萨满”(男巫)或“乌达亢”(女巫)执抓鼓、轰勿,边击边舞边唱,萨满神歌用满语。萨满跳神的鼓点多样,常见的有“老三点”、“老五点”、“七点”等。时至今日,这种带有原始、神秘、野性思维的满族跳神音乐,仍在民间回响。
  满族宫廷音乐主要指清代宫廷音乐,按性质和功能分为典制性音乐与娱乐性音乐,前者包括祭祀乐、朝会乐、卤薄乐等,后者包括筵宴乐、行幸乐、吹打乐等。这些音乐中包容了包括汉族在内的许多民族的音乐,以及亚洲国家的音乐内容。兼收并蓄的满族传统音乐,向我们展示着这个来自“白山黑水”间的民族所绘制的音乐画卷。
 





字体:
Permanant URI永久地址 http://anakv.com/Blog/ind......cleid=a_20071007_223314
Trackback URI引用地址 http://anakv.com/Blog/tb.php?tb_id=1191767594
Posted by 宜勒图 | 评论(0) | 引用(0) | 阅读1807次
提示:
此文还没有评论。

称呼:    登陆   注册
   不注册,但记住我的信息
邮件:
(非必须)
评论: [UBB代码帮助]
粗体 斜体 下划线 链接 水平线 引用
验证码: 请输入你看见的数字
关闭UBB      提交时自动将内容复制到剪贴板

©2005-2025 ANAKV